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丨沈红梅:融合与创新——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4-09-27
字号:

融合与创新——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沈红梅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确定了“一个总目标”, 突出“一个根本保证”,明确了“三个时间线”, “六个坚持”重大原则, “聚焦七个关键领域”,给出了“十五个方面的决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文两万多字,共15个部分、60条,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涉及教育、科技、人才、财税、金融、土地、外贸、医药等,全部是体制、机制、制度等层面的改革,是党的历史上又一重要纲领性文件。我主要围绕深入学习贯彻“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贯彻“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时代任务和光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是我们党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作出的科学判断和战略部署,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时代任务和光荣使命。

首先,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这一体系的建设应立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实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创新和发展。这意味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密切关注改革进程,从中汲取灵感和经验,以推动知识体系的自主创新。

其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为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而推动理论认知的深化和实践的发展。

此外,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研究领域。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应注重提炼和总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以此为基础进行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这不仅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还能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学术界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最后,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还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学术前沿动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从而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更快地融入全球化进程,并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立足工作实际,理解并实践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坚守魂脉和根脉理应也必然是以改革赋能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最为根本的方向性指引。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深刻理解并实践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实践。

1.教师本人应深化理论学习与研究

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确保学术研究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论导向。其次开展原创性研究,聚焦中国实际问题,做好“中国学问”,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目前经管系教师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文化引导乡村振兴”以及“法治保障乡村振兴”等几个方面,获得立项课题省部级课题1项,省厅级课题5项,市厅级课题1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还应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关注学术前沿,推动跨学科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为构建综合性的知识体系提供多元视角和丰富素材。最后应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不断提升培养学生的质量

首先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其次开设研究方法、论文写作等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技巧,提高他们的学术素养。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通过科研实践锻炼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实际问题和社会现象,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热情。目前我们开设的经济学原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案例都是中国实际问题,潜移默化的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我们注重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无论是学科竞赛还是毕业论文均是源于真实的社会调查,不仅为他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更是让他们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和社会现实。

总之,作为高校教师通过深化理论学习与研究、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以及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实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共同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三、未来的计划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在社会实践当中,现在正在发生的现实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始资料。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行走在大地上,沉下心、俯下身,走进群众,走进田野,用脚去丈量中国大地的发展变革。

接下来我们将首先立足聊城的发展,讲好 “聊城的农村”、“聊城的城市”、“聊城的文化”、“聊城的旅游”等,讲好“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故事。其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和理论资源。高校教师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后要开花结果,加强成果的产出、传播与应用。

总之,作为高校教师,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深入实践与研究,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培养与传承青年学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系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副教授沈红梅在聊城市社会科学骨干培训班暨羡林学者培育工程研修班上的发言)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