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胡梦飞专著《大运河山东段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出版
时间:2024-09-23
字号:

 近日,“羡林学者培育工程”入选专家、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教授胡梦飞撰写的《大运河山东段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一书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总计29万字,共十章内容,为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专项项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原则与策略研究(22BLYJ05)”、聊城大学科研基金“明清时期山东庙会与地方社会研究(321021964)”、聊城大学人文社科类平台支持专项课题“大运河山东段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321022209)”研究成果,获聊城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4d604df4e9d6522ed793ec3be034a291_640_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webp

《大运河山东段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封面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绵延3200余公里,纵贯2500多年,融汇了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孕育了漕运文化、水利文化、商事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形态。沿线地区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开展文旅融合的良好条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都提出要通过文旅融合等方式,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2020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为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带来了新契机,也为沿线各省市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纵深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大运河山东段北起德州市德城区第三店,南至苏、鲁两省交界处的大王庙闸,由北至南,流经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5市18个县(市、区),全长约643公里。山东运河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水资源调度管理,代表了中国大运河水利技术的杰出成就。运河沿线的德州、临清、东昌、济宁、台儿庄,成为历史上交通转输和贸易的重镇,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在运河沿线各地积极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背景下,深入发掘山东运河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探索运河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实现沿线地区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该书以大运河山东段为考察对象,从运河文旅融合的现状和问题、理念和原则、遗产转化利用、文旅产业振兴、精品旅游目的地打造、文旅品牌宣传和推广、管理体制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在全面构建山东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理论体系的同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路径和策略,解决山东省在运河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对大运河山东段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区域和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从中找寻运河文旅融合的特点和规律,探索符合山东沿运地区实际的旅游开发模式,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成果经验,在助力山东运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亦为其他运河区域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路径参考和经验借鉴。

 胡梦飞,男,1985年11月生,山东临沂人,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社会科学院临清运河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大运河年鉴》副主编,入选聊城大学“光岳新秀”人才计划和聊城市第四批羡林学者青年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运河文化史、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主持并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市厅级课题10余项,出版《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民间信仰研究》《山东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研究》《山东运河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中国运河文化遗产概论》等著作10余部,在《历史教学问题》《江苏社会科学》《中国道教》《中国宗教》《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省文化与旅游优秀成果奖2项,聊城大学及聊城市社科优秀成果奖10余项。


供稿:胡梦飞

编辑:吕文冰
审核:王  文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