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郑民德专著《明清山东运河河政、河工与区域社会研究》出版
时间:2024-11-13
字号:

 近日,由聊城市首届羡林学者、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执行院长郑民德教授所著《明清山东运河河政、河工与区域社会研究》在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为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得到了聊城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全书共分六章,计30余万字,对进一步拓展山东运河文化的研究内容与范围,扩大山东运河文化宣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02886ea1a6cf4df1ba6395e2c6e0994_640_wx_fmt=png&from=appmsg.png

 著作以明清山东运河河政、河工与区域社会关系为研究对象,深刻剖析了运河与区域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论述了保漕背景下国家工程与水利社会在利益上的博弈与协调,探讨不同社会组织与阶层人群在社会互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从宏观角度总结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变迁的规律与本质,从微观角度探讨“人”在河工建设、河政管理中的功能与影响。同时指出,工程国家与水利社会并非在利益上始终完全一致,在运河促进商业流通、城市崛起、市场繁荣的同时,也对沿线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并进而导致传统漕运的进一步衰落。

 著作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选题新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过往关于山东运河的研究,多关注其历史变迁与漕运制度,较少涉及运河河工与区域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本书在立足山东运河宏大历史变迁的视域下,更加注意河政、河工中不同人群、个体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正是河工建设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才导致运河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具有自身特色。其次,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本书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全面探讨了历史时期山东黄运两河河工建设、水工设施、衙署建置、官员职责、夫役类型、运河区域商业市镇与经济发展、民间信仰与社会争端等诸方面的演变规律,揭示了山东运河区域的特色及黄运关系的复杂性,在学术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建树,开拓了运河史、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最后,重视历史研究与现实社会的结合。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运河底蕴深厚,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明清山东运河河政、河工与区域社会的研究,不但可以了解历史时期山东运河的开凿与分布、水工设施的种类与价值、河政管理与运作机制、黄河与运河关系处理、沿河城镇及商业兴衰、民众生活与习俗等,而且还可以为当今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作者简介:郑民德,男,1982年11月生,山东五莲人,历史学博士。现为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运河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聊城大学)研究员、聊城市优秀社科理论专家,入选聊城市首届“羡林学者”、聊城大学“百人计划”与“光岳人才工程”,主要研究方向为运河学、黄河学。主持并结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聊城市社科重大项目,主持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发展项目“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发展研究”,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文化报》《明清小说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大众日报》(理论版)等期刊、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山东省第三十四届、第三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其他厅市级奖励20余项。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济南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著作6部,主编或参编著作10余部,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央视频、人民政协网、山东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等媒体采访。

编辑:吕文冰

审核:王  文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