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聊城在山东省社科奖评选中实现3个历史性突破
时间:2022-01-12
字号: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表彰山东省第三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和第十五届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学科新秀奖获奖人员的通报》(鲁政字〔2022〕12号),聊城有24项成果30人次获奖,不但获奖数量是历史上最多的一次,在16市中名列第3位,而且获奖质量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特等奖并一等奖和二等奖数量大幅跃升,“羡林学者培育工程”入选专家的成果有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占获奖总数的1/4。同时,刚刚被命名为首批“聊城市社会科学名家”的聊城大学教授马亮宽和赵少峰分别获得山东省第十五届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和学科新秀奖,获奖人数在16市中位列第2位,聊城社科专家同时获得这两个奖项,在历史上也是第一次。这也标志着聊城市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这些获奖的成果:宋士云、于东阳、吴连霞、孙金峰等的《中国劳动经济史(1949-2012)》获特等奖并一等奖,是本次评选出的四个特等奖之一;丛振的《敦煌游艺文化研究》、徐鹏杰的《我国区域创新发展能力差异研究——基于政府与市场的视角》2项成果获一等奖;李华锋的《劳工主义而非社会主义:英国工党早期主导思想探析》、赵磊的《技术恐惧的哲学研究》、赵文兰的《论五四时期女作家小说的叙事文体》、张兆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体性项目传承人保护策略研究——以聊城木版年画为核心个案》、王传领的《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文化研究》、杨庆实的《中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理论与实践研究》、郑民德的《明清运河漕运仓储与区域社会研究》、宋立杰的《山东水文化》等8项成果获二等奖;孟伟的《身体、情境与认知:涉身认知及其哲学探索》、刘玉梅的《李渔生活审美思想研究》、李婷婷的《<诗经>之器乐研究》、王敏的《罗奇伯格与新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研究》、崔建利的《民国时期的古籍丛书研究》、满忠坤的《论“童年的秘密”的教育学意蕴及其早期教育启示》、张礼恒的《在臆想与真实之间:黄遵宪《朝鲜策略》新论》、陈德正、胡其柱的《19世纪来华传教士对西方古典学的引介和传播》、唐明贵的《试论罗汝芳对<论语>的易学解》、刘春强的《承续永嘉精神:夏鼐早年治学的心路历程及其学术风格》、高元杰的《环境史视野下清代河工用秸影响研究》、郭学信的《宋代士风研究》、周嘉的《共有产权与乡村协作机制:山西“四社五村”水资源管理研究》等13项成果获三等奖。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全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高奖,从2021年起由省政府公布并颁发证书。今年网上申报通过资格审核的成果共1935项,经单位(部门)推荐,958项成果进入评选。经过意识形态审读、客观赋分、会议评选,省社科联党组会议研究等程序审定,最终确定298项获奖成果,其中特等奖并一等奖4项、一等奖44项、二等奖100项、三等奖150项。经个人网上申报、单位(部门)组织推荐,山东省第十五届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学科新秀奖评选经过会议评审、人事考察、研究审定分别确定10名突出贡献奖获奖人选和10名学科新秀奖获奖人选,并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发文公布。

(史晓玲)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