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井扬:中国共产党在鲁西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临清为研究对象
时间:2021-07-08
字号: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持久抗战等战略思想,并领导军民坚持敌后抗战,支撑起全民族长期抗战胜利的希望。临清作为鲁西冀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一度是中共鲁西北特委所在地,还是山东省第四行政区的抗日领导中心,先后有八路军东进纵队司令部、129师驻鲁西北联络处、临南抗日游击队、临清武装工作团、东进支队等抗日武装在此活动,相继建立起中共临清特支、临清县战委会、中共临清中心县委、中共清平县委、中共卫东县委(工委)等党政机构,在全面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今试作考述。

一、临清的地理位置及经济文化振兴为中共党组织发展创造了条件

临清是鲁西北重镇,是明清州、直隶州治所。京杭大运河会通河段和卫运河在此交汇,水运、陆路交通方便,是鲁西北的经济贸易中心和联结北平(京)、天津、河北以及沟通晋、豫、苏、皖、沪、杭等省市的交通枢纽。明清时期,临清为全国著名的商业要城,列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素有“富庶甲齐郡”和“小天津”的美誉。

民国时期,卫河、南运河的畅通为临清的繁荣提供了基础条件。棉花是临清农业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山东省前列。同时巨大外销量给棉农带来比较高的收益,推动了临清经济的发展。皮货、制鞋、酱菜、竹木等手工业均有一定的发展。藉大宗出口商品及数百年形成的贸易基础,临清商业迅速崛起,在1930年代中期达到了城市发展的又一高峰,成为鲁西、冀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表1 1920-1930年代临清县植棉面积占比图

说明:1、山东省1919年植棉面积312. 8万亩,1923年达到327万亩,1925-1928年大致保持在300-330万亩之间,笔者按1926年最少300万亩作参考,1932-1934年山东省植棉面积取平均数589. 829万亩;

2、滨县、曹县分别为鲁北、鲁西南棉区的产棉大县,选取两县与临清比较。

资料来源:朱斯煌:《民国经济史》,台湾学海出版社,1910年版,第325-326页;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版,第134页(戌);吴知:《山东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第5卷第1期。

抗战前的临清,是山东省第四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领临清县、清平县、馆陶县、丘县、平原县、禹城县、齐河县、恩县、德县、高唐县、夏津县、武城县、长清县等13县。有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1918年5月设立)、六县联立乡村师范学校(1931年秋设立)、山东省第三民教辅导区等教育机构。这为临清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31年12月,中共临清乡师支部成立,李恩荣任书记。1935年11月,在赵建民的亲临指导下,中共临清中学支部建立,王志浩任书记。从1936年春开始,在“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的推动下,临清城内的抗日救亡运动日趋高涨。这年秋,共产党员丁浩川到达临清并接任《临清日报》主编,从而推动了临清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1937年4月,在中共鲁西北特委书记刘仲莹、特委成员徐运北的亲临指导下,发展了李葵元、颜竹林、黑若仙等入党,并建立了中共临清特别支部,李葵元任书记。至“七七”抗战爆发,临清一带有关系的党员有20余名,积蓄了革命的火种,为抗日战争培养了骨干。

“七·七”抗战爆发后,华北战局急转直下,日军沿津浦铁路南侵,很快逼近山东,临清于10月28日第一次失陷。之前,国民党山东省第四专署专员兼临清县县长赵仁泉奉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之命,企图携枪南逃。临清特支在城关区、九区(临西下堡寺)、三区(大辛庄)、十区(北十八村)、二区(朱庄)提出了“保卫家乡,就地坚持抗战”的口号,成功地发动了“留枪”斗争,县武装和各区武装留下了部分人枪,特别是以下堡寺为中心的第九区和以桑园镇为中心的第十区,几乎全部枪支都留下了,为组建抗日游击队打下了基础。

二、八路军东进纵队进驻临清,临清及周边各县党组织和人民群众踊跃拥军,临清抗日根据地得以建立。

1938年初,八路军总部为了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派出129师386旅副旅长陈再道率部组成东进纵队,越过平汉铁路,进入冀南,进而在5月到达山东省临清四专署(驻临清)所辖区域,与坚持抗战的山东第六专署(驻聊城)专员范筑先部接洽,共同开辟鲁西北抗日根据地。

5月26日,陈再道率六八九团、七六九团和东纵二团、三团等部,从临清城西南渡口过河,直扑盘踞在临南朱庄、唐园一带的伪军张殿卿、冯午桥部。在我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除张部第一营300余人反正外,其余1200余人均被我歼灭,并缴获各种枪械700余支。

为进一步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同范筑先部合作关系的指示,徐向前副师长邀请范筑先赴威县共商冀鲁联防大计。经过会谈,最后双方达成了互不侵犯、互通情报、协同抗日等项内容的协议。由此,同属于鲁西北的四、六两区,也就变成了两个工作性质不同的区域:聊城第六区为范筑先的活动区域,公开打出范筑先的旗帜;而临清第四区,则明确为八路军的活动区域。这样,临清成为东纵司令部的所在地。

临清县城是当时冀南区的最大商业城市,粮食和棉花重要集散地。此时的八路军部队因扩军迅速和国民党限制,给养十分困难。4月,朱德、彭德怀《关于财经困难致毛泽东等电》提到,“一二九师指战员已苦到不能忍受”,“除吃饭外,规定士兵每月每人发钱1元,连排长2元,营长3元,团长4元,师长及总司令5元。伙食则一律每人每月5元。但因经费困难,干部的津贴时常停发,伙食费也减少,衣服、鞋袜、毯子则很缺乏。”八路军东进纵队部队在临清及时得到了人员特别是物质补给。

同时,我党领导的“临清县战委会”(全称为“中华民族解放战争临清县战地抗日总动员委员会”)得以发展壮大。根据工作需要,原战委会机构和人员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各部门负责人是:主任王笑一,副主任姜辅臣(之舟),组织部长柴保忠、副部长沈耀枢(林远),宣传部长郭少英、副部长张竹斋(道修、朱仄),武装部长颜竹林,除奸部长颜竹林(兼)、副部长张警民(张铁),群工部长柴保忠,战动部长姜冠三。战委会之下,陆续建立了区级战委会和若干群团组织,如工人救国会(负责人张铁)、商民救国会(负责人李耀堂、肖平)、青年救国会(负责人蔡文玉)、妇女救国会(负责人李蕴华 )、回民救国会(负责人云中贤)等。战委会还创办了机关报——《力报》,主编刘又新(锡明),副刊编辑先后有吕冰(王凤皋)、王瑞征、张鉴,记者有胡代耕、邢西圣、台家瑞等。战委会还创办了抗战剧团,剧团负责人有朱仄、颜菊清、赵鹏等。战委会驻鳌头矶。

三、开展统战工作和瓦解敌军工作,临清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

八路军东进纵队进驻临清城不久,新任命的国民党第四专署专员韩多峰将专署机关由临清驻地清平县康庄重新迁回临清城内。韩多峰系西北军将领,倾向抗日。根据临清四专署形势发展的需要,6月,中共冀鲁豫边区省委决定,新建以临清为中心的鲁西北特委,张承先任书记;同时将前鲁西北特委改建为以聊城为中心的鲁西特委。8月,鲁西北特委由夏津县迁驻临清县城。

为了确保冀南腹地与聊城交通线的通畅,中共冀鲁豫边区省委书记李菁玉对临清的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他指出:“我党与韩多峰建立统战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打通和确保南宫与聊城交通线的畅通,实现八路军与鲁西北四、六两区军民的联合抗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东进纵队、冀鲁豫边区省委和鲁西北特委对临清四专署的工作倾注了很大力量,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

为了帮助韩多峰重建四专署和政治部,我党从聊城六专署政治部调出了张承先、解彭年、朱穆之、赵效三、郭鲁等数名党员来临清工作,由解彭年任政治主任。朱穆之初任韩多峰英文秘书,后任政治部副主任。输送大批的共产党干部,帮助韩多峰尽快打开抗日局面;撤销政训处,建立与司令部平行的政治领导机关政治部,等等。

7月,为了配合武汉保卫战,东进纵队和四区、六区的国民党军协同作战,打了一次成功的破袭战。当时提出一个口号:“四六八合作,打好破袭战。”(四六八即指四专区、六专区、八路军) 各方的联络人员有,八路军东进纵队代表是参谋长卜盛光、政治主任刘志坚,四区专员代表吕仲华、六区专员代表王同志。破袭战的兵力部署是:八路军东进纵队负责堵截德州之敌,阻止其南下;范筑先指挥的六区部队负责阻击济南、长清方面的来犯之敌;四区的任务是十一个县各派一个独立团或独立营,按照分工首先攻克各车站,然后组织群众对铁路进行破坏。破袭战告捷,计破坏津浦铁路一百余里,使敌伪一周未能通车。华北之日军为之震惊。当时天津日伪报纸惊呼:“鲁西国民党残军同八路军实行配合,津浦路又遭破坏……”

四、紧紧依靠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临清抗日根据地渡过难关并发展壮大。

1938年11月17日,日寇一股从南宫进犯临清,县城第二次失陷。此前,另有日军一一四师团千叶联队从东阿鱼山渡河进攻聊城,范筑先将军率部与敌人孤军作战,与共产党人张郁光、姚第鸿及守城官兵七百余人壮烈殉国,聊城失陷。此后,鲁西北的抗战形势便发生了根本变化:原范军余部则由原参谋长王金祥率领,偏安于濮、范、观一线,不久便被沈鸿烈委任为六区专员兼保安司令,从此即由消极抗日转为公开地投敌反共;原范筑先收编的齐子修部、以吉占鳌为首的驻临清鲁西北抗日游击第十六支队,则消极观望,待机而动。

在这种险恶形势下,张霖之同志在馆陶县拐渠召开了鲁西区党委扩大会议,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斗争策略,即:派于笑虹到临清设立办事处,游说齐子修部和吉占鳌部保持中立,另集中全力歼灭窜入我冠、馆、邱腹地的王来贤部,然后由南布防,抵抗王金祥部的进攻。12月24日,陈赓同志指挥八路军688团在张维翰十支队的配合下,一举歼灭了王来贤民军一路,冠、馆、邱根据地得以巩固。

1938年11月上旬,黑伯理奉六专署政治部和省委代表张霖之同志的指示,被派回临清,原是准备和当地同志一起筹建鲁西北回民救国会的。但到临清两三天后,临清城陷落,原计划落空。黑伯理只好与临清战委会负责人王笑一、郭少英、颜竹林、李蕴华、黑若仙、刘慧溪等30多位同志转移到临清十区杨长屯一带,在当地发动群众,并很快拉起了一支四、五十人枪的游击队;后又了解到此次进犯临清日军系过境部队,将很快撤走。为及时填补城内即将出现的“真空”局面,经临清县委与张承先同志研究,并根据八路军一二九师首长徐向前同志的具体指示,遂于12月,将我党刚刚发展起来的这支小游击队,以“八路军一二九师联络处”的名义开赴临清县城,住进了城内张八口街外逃地主沙某的宅院内。鲁西北特委也迁入此院,合署办公。为了便于工作,事前联络处成员和全体警卫武装人员均已穿上了自己染制的军装,佩戴上自制的“八路”臂章。中共鲁西北特委书记张承先和统战部长黑伯理则分别以鲁西北地区中共代表和八路军一二九师联络处主任的身份,开展上层统战工作和公开的抗日救亡活动。不过就总的政治形势而言,较撤离前更为严峻,敌我双方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

1939年1月后,日寇又开始了新的扫荡,临清县城重新面临失陷的危险。黑伯理同志受鲁西北特委的派遣,再次抵河北威县一二九师机关驻地向刘邓首长请求指示,根据刘邓首长关于“久住一地必遭袭击”“你们要在日寇再次占领临清后,向津浦路附近转移,在那里开展游击活动……并伺机打击敌人,壮大自己”的指示,在1939年2月初临清城失陷的前夜,我“八路军一二九师联络处”(包括特委、县委等) 人员,在张承先、郭少英等同志带领下,改为 “八路军武装工作团”,将这支合计比两个连还要多的队伍,向泰西大峰山方向转移。同时,张承先指派王笑一为临清县委书记,坚持在临清一带搞武装斗争。

为适应武装斗争形势的需要,原第十六支队党总支成员田野、孙凌云、孙冠军等收编了吉占鳌部的部分官兵,并以该部二团党团员为骨干,拉起了一支游击队。与此同时,王笑一同志以原来的各区战委会为基础,也组织了一支有几十人枪的游击队。这两支武装方量合并组成了“八路军临西武装工作团”,于笑虹任团长,王笑一任政委。武装工作团成立后,曾有计划地消灭了几股土匪,特别是杀掉土匪头子李胡子,在临西震动较大,部队也得到发展。

位于卫河段以东,临清、馆陶、堂邑三县交界的地区,包括临清的一、二、三区,馆陶的二、三区(现属临清市八岔路镇、潘庄镇),堂邑的五、六区(现属东昌府区斗虎屯镇、冠县柳林镇),是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1939年初,中共临馆堂工委成立。1941年后由于堂邑县委的成立,原划入临馆堂工委领导的原堂邑县二、六区归原县制,临馆堂工委撤销。另成立中共临南县委(1941.6-1942.12)。县委书记刘殿臣,组织部部长李力员(李建勋),宣传部部长高柳成。1942年春,日伪对冀南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四•二九”铁壁合围,使河西根据地受到很大损失,对河东敌占区的敌伪统治起到了一定的强化作用。

1942年冬,临南县委奉命从冀鲁豫区三地委划归北方局冀南区四地署领导。接着,冀南四地署即作出决定:迅速渡过卫河,插入敌后,发动群众,开辟卫东抗日根据地。这是我党从地下斗争转入半公开活动的新时期。

开辟卫东的部队是东进支队,300多人,还有县大队200多人和武工队30人。支队长是夏全亮(夏碧波),刘殿臣同志为县委书记兼东进支队政委。政府机构是卫东办事处,解方同志任办事处主任(建立卫东县后任县长)。

1943年初,东进支队发起了开辟卫东的第一个战斗——打孔集,一举剿灭了驻扎在卫东、清平交界处伪据点的敌人80余名。是年夏收后,冯寿彭杂牌军500余人在日军的支持下再次驻进孔集。我东进支队和新八旅二十二团联合行动,又发动了打孔集战斗,敌人被我全歼。此后,敌伪顽军闻风丧胆。至1943年秋,我抗日军民已控制了卫东地区大部分村庄。1943年9月,根据上级指示,卫东工委撤销,成立中共卫东县委,县委书记刘殿臣,组织部部长李力员,宣传部部长高柳成,敌工部部长刘作康,卫东县政府在前杨坟成立,县长兼武装大队长解方。

抗日政权建立后,卫东县委积极开展了统战工作,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组织群众进行抵制伪钞和国民党法币的斗争,还发动群众开展不给敌人缴粮缴款的斗争,组织民兵联防,封锁敌伪据点。卫东县中心地带有个万庄,被敌人盘据。周围村子都不给万庄敌人送粮送款。万庄据点的敌人气急败坏,勾结馆陶县的敌人,对离万庄只有三里路的杨二庄进行围攻。杨二庄的民兵人数不多,却非常英勇,敌人二、三百人攻打了三、四个小时也未能进村,并且伤亡很大。敌人恼羞成怒,调来了机关枪、迫击炮,才打进了杨二庄。1944年6月7日,临清日伪纠集兵力,对我卫东根据地进行扫荡。当时我东进支队正在大界牌村收麦,夏全亮同志和战士们同数倍于我的敌人浴血奋战几小时,终因寡不敌众,于柳林镇以东光荣牺牲。开辟卫东,经历了三年多艰苦卓绝的斗争。除东进支队长夏全亮同志外,还有一区区委书记吴景昌同志、三区副区长张任之同志、县政府警卫队长黄庆台同志和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的卫东人民歌手李道先同志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卫东县大队护送宋任穷过临清。从1942年以来,由于日寇对冀南区的几次“治安强化”“合围扫荡”,特别是当时的旱灾和蝗灾,使抗日军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党中央决定冀南和冀鲁豫两区合并,在莘县、范县一带组成党政军新的领导机关,即:中共中央平原分区,宋任穷同志担任平原分局副书记 、军区司令(书记兼政委为黄敬)。1943年秋,宋任穷率部到临清县城西南不远处渡过卫河,进到临南游击区,被临清城敌人察觉。卫东县大队以两个营的兵力掩护,打退了敌人,确保了宋部安全到达冀鲁豫七分区根据地莘县一带。

卫东县至抗战胜利后,1946年3月恢复临清旧制时结束。卫东县从现在的地图上已经找不到了,但卫东这个名字却同着许许多多英雄们的名字一起,永远留在当地人民的记忆里。

结  语

以临清为中心的冀鲁边抗日根据地,是在我党领导下一个重要的敌后平原战略基地。一方面,武装斗争的开展和人民军队的无私支援,是抗日根据地建立和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坚实基础。在艰苦的八年抗战中,临清人民经受了严酷的斗争环境的考验,并与我党政工作人员和部队指战员,结成了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血肉关系、鱼水关系。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卫河两岸的临清地方党组织和广大人民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浴血奋战,英勇牺牲,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开展党史教育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我们要通过重温这段抗战史,传承我们党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优良传统,涵养“人民至上”的情怀,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化“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初心,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在新征程上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

(本文系聊城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研讨会一等奖论文)

作者简介:井扬,中共临清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党史研究中心主任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