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孔繁森精神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精神支撑(易重华)
时间:2020-04-15
字号:

孔繁森精神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精神支撑

易重华

201812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孔繁森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而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离不开孔繁森式的党员领导干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就是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两个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创举,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史上的创举。伟大的创举需要伟大的精神作为支撑,孔繁森精神是支撑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伟大创举的伟大精神。

一、孔繁森敢于革命的精神体现了改革开放的创新要求

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归根到底都是要对贫穷落后的面貌进行革命,没有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孔繁森两次进藏,在中国最贫穷落后的地方书写下中国共产党人敢于革命的精神。

孔繁森敢于对西藏落后的观念进行革命。1979年,他第一次援藏时,正值改革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改革要对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自然经济思想进行革命,而这项革命在西藏地区更为艰难。由于山川阻隔、高寒缺氧、地广人稀,西藏经济很不发达,商品意识、开放意识非常欠缺。孔繁森生于1944年,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都是在计划经济环境中度过的,但他的思想并没有被计划经济所束缚,而是从实践出发,在党中央的带领下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他在西藏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把市场经济观念播种到雪域高原上,立志拔掉西藏的“穷根”。他在日记中写道:“要树立商品观念,要有经济效益观念,要从供给经济、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经济,要从等、靠、要的思想中解脱出来。”为了在农牧区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他亲自到一个乡试点,又把经验在全县推广。他千方百计地疏通畜产品的流通渠道,亲自率队去新疆塔城进行边境贸易考察,以市场引导生产,促进生产,培育农牧民的商品意识。他还把生产能力较弱的农牧民组织起来搞联合经营,增强抗御频繁的自然灾害、摆脱贫困的能力。

孔繁森敢于对西藏贫穷的面貌进行革命。改变西藏贫穷落后的面貌,是孔繁森进藏的初衷,丝毫没有镀金的念头。第一次援藏,他被分配到条件较好的日喀则,但欣然接受组织安排,连行李都没拆就直接奔赴该地最艰苦的岗巴县。1992年底第二次援藏期满,他再次欣然接受组织让他去西藏最艰苦的阿里地区任职的安排。他总是满腔热忱地战斗在最贫穷的地方,条件一次比一次艰苦,经验却一次比一次更丰富,脱贫工作成效一次比一次更明显。在孔繁森带领和努力下,朗久地热电站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发电,狮泉河旁建成了梳绒厂、鱼骨粉加工厂、水泥厂,千百年来漆黑的夜空变得彻夜通明。1994年,孔繁森去世的这一年,阿里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1993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87%对西藏的贫穷面貌革命,就是要战天斗地,这和对负隅顽抗的反动派革命一样,都意味着流血牺牲。自然条件恶劣,加上常年劳累奔波,不到五十岁的孔繁森已身患多种疾病,他也不止一次遭遇车祸,但他从来没有退缩过,最终在工作途中因车祸将生命留在雪域高原上,体现出了共产党员生命不止、革命不息的英雄气概。

二、孔繁森热爱人民的情怀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

孔繁森说:“我要用实际行动证明党的干部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在他看来,真正为人民服务就要体现在关心和帮助最困难群众上,体现在能够带领最难脱贫的群众脱贫上。他以诗言志:“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他总是出现在最困难群体面前,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实实在在地位困难群众送去温暖和关爱。在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时,大年初一他爬上海拔5000米的高山去看望边防战士,看到战士们没有取暖的牛粪,又送去取暖的牛粪。在拉萨当副市长期间,全市56所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他走访过48所。看到藏族同胞缺医少药,每次走访时他都自带药箱,送医送药,藏族同胞都亲切地称他为“康木机(医生)书记”。1992年夏天,尼木等地发生地震,孔繁森连续七天奔波于三县十六乡数十个村子,在笔记本上详细记载每一户的受灾情况,还收养了三个在地震中失去双亲的藏族孤儿。孔繁森最后任职的也是为之殉职的阿里地区的面积是山东的两倍,人口仅有六万人。这六万人是最难脱贫的群体,他们只是十四亿中国人中的极少部分,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组织派他前往阿里任职,他欣然受命,因为他心中最放不下的是还在受苦受难的群众。他说:“率领群众致富,是我们的天职。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当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这样,我们党才有威信,国家才有希望。”他把爱给了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不得不抛下年迈的母亲、体弱的妻子、年幼的孩子以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他说:“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中国共产党人敢于革命的精神来自哪里?来自将党的初心和使命与人民群众生活状况的对比。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与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差距就是不断改革的着力点,阻碍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事物就是革命的对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正是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邓小平坚定地带领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华民族走上繁荣发展的复兴之路。孔繁森在日记中写道:“近几年来,群众生活虽然有明显改善,但破房烂衣、缺粮少油者仍时有所见。……我们所做的,离中央的要求差之甚远,需要不断努力,千万不能满足与现状。”他把党的初心和使命体现到生活最困难的西藏同胞之中,体现到关照西藏同胞每一个需求上。离开了热爱人民的情怀,改革开放就会偏航,甚至迷航。正是有了像孔繁森式的党员领导干部,改革开放才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成为实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必由之路。

三、孔繁森艰苦奋斗的本色体现了共同富裕是改革开放的原则

市场经济具有将社会资源向优势者集聚的自发趋势。如果一味地打破计划经济而让市场经济自发发展,西藏和内地的经济差距会进一步拉大,甚至两极分化。如果西藏一味地等着社会主义制度救济,不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形成自我造血的功能,仍然会拉开与内地的经济差距。西藏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市场经济不可能较快地自发形成。邓小平指出:“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在市场经济中,实现共同富裕最难。克服市场经济两极分化的弊端,需要逆市场经济而动——将社会资源向劣势者集聚。人才是第一资源。孔繁森在年富力强之年,带着党的嘱托,选择艰苦的“逆行”,用生命诠释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则。

孔繁森艰苦奋斗精神体现在甘愿放弃优越条件,选择艰苦,而且不被艰难压倒,百折不饶地干事创业。1979年,山东省根据中央指示,组织干部援藏,帮助西藏发展经济。此时的孔繁森年届35岁,已是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可谓年少有成。35岁,也是人生重负期,上有老下有小。孔繁森的家庭负担比一般家庭还重。母亲已年愈八十,妻子体弱多病,三个孩子中最大的只六岁,最小的才两岁。待在聊城,凭借年富力强的优势,会有不错的发展前景,还能照顾好家庭,可以事业家庭两不误。可是,孔繁森得知援藏消息后立即报名,许多人包括他的家人都不解。他说:“我们国家正处在创业的时期,西藏又缺少干部,我这样年轻的县级干部不报名,难道让组织来点名?”他第二次援藏期满,组织安排他去西藏最艰苦的地区——阿里任职。经过两次援藏的经历,他最能体会在西藏工作的艰难,最知道阿里地区的艰苦。凭借着两次援藏的资历,回到聊城可以说前途可期,可是他还是再次选择“逆行”。他目睹过一些藏族同胞茹毛饮血的生活状况,经历过头痛欲裂的高原反应,领教过频发的自然灾害,曾从马背上摔下来昏迷数日,在身体极度虚弱时写下遗书,但这些艰难困苦丝毫没有把他压倒。到阿里上任后,靠着馒头就雪,他跋山涉水,行程8万多公里,阿里106个乡他走了98,在调研中筹划阿里的发展蓝图。在他的努力和带领下,阿里的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

毛泽东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要求共产党人吃苦在群众之前,享受在群众之后。只要还有受苦的群众,共产党就要和群众一起艰苦奋斗,改变落后面貌。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选择。孔繁森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他说:“越是边远的地区,越需要我们为之拼搏、奋斗。否则,我们就有愧于群众,有愧于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有许多像发展西藏这样市场做不好而人民群众需要的难事,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以艰苦奋斗的精神,把这些难事做好,才能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优势,保证改革开放协调健康发展。

四、孔繁森廉洁奉公的品性体现了改革开放对党性的更高要求

发展市场经济,必然使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突出出来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对廉洁奉公的党性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党员领导干部一方面掌握着权力另一方面又是市场经济的推动者,权力和金钱时刻发生着联系,思想稍有松懈就会发生权钱交易的勾当,对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改革开放开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把人们的思想从计划经济中解放出来受到较大关注,而对市场经济对党性的强大腐蚀力则关注不够,加上体制转型过程中制度不健全,权钱交易从“官倒”开始渐成蔓延之势。和孔繁森同时代的领导干部中,王宝森、李效时、禹作敏、郭政民等人因权钱交易而纷纷落马。孔繁森不是没有受到过诱惑,在聊城莘县担任林业局长、在阿里地区担任地委书记时,都有人将钱送到他面前,希望他在一些工程项目上予以关照,但都被他严厉批评后回绝了。在民族自治地区,领导干部的自由裁量权更大,孔繁森却能做到拒腐蚀永不沾。他说:“权力、职务,那是人民给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其余都不属于自己。”

孔繁森不仅清正廉洁,而且克己奉公。遇到困难群众,他总是习惯性把自己身上带的钱拿出来。他每次为藏民送医送药,都是自掏腰包。当他看到一位藏族大妈衣衫单薄,他马上脱下自己的毛衣毛裤送给这位大妈。他妻子和女儿为他编织的多件毛衣毛裤在他身上待不了多久就周转给了别人。多年来,他送出去的钱和物不计其数。为了救济藏族同胞,为了给他们买药,孔繁森甚至把妻子积攒的6000元拿走为了抚养三个地震灾害的藏族遗孤他以多病的身躯三次卖血。乐善好施的孔繁森非常需要钱,但从没有打过公款的主意。对待家人,更是公私分明。儿子孔杰来西藏看望他,他要儿子向食堂交纳伙食费,结果儿子返程的车费不得不向父亲的同事借。这与假公济私、中饱私囊的腐败分子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孔繁森去世后,他的衣服里只有两样东西,一样是八元六角前,一样是加快阿里地区经济发展的12条建议。藏族同胞在挽帐上写道:“高风亮节光明磊落如日月行空,托孤恤贫爱民胜子似甘霖济世。”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年代,廉洁奉公的品性永远是人民群众衡量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尺度,也是我们党赢得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重要根基。

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创举,更是考验,既考验党员领导干部既能不能做到敢于革命、艰苦奋斗,又考验党员领导干部能不能做到热爱人民、廉洁奉公,总而言之是对党员领导干部能力和品行的全方面考验。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市场将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考验将更加艰巨。弘扬孔繁森精神,培养和锻造千千万万个孔繁森式的党员领导干部,中国共产党就能够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成为人类社会历史上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讯学院军队政工教研室

摘自:《光岳论坛》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