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纪念|井扬:追忆季老的爱乡情结
时间:2024-08-09
字号:

 /resources/public/20240809/66b5c60e990f2583f296b3ea.jpg

 编者按 8月6日,聊城市社科联、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共同召开纪念季羡林先生逝世15周年座谈会暨羡林学者培育工程推进会,缅怀季羡林先生的杰出成就和崇高风范,追忆季羡林先生的爱国精神和严谨治学精神,激励全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季羡林先生为榜样,潜心学术研究,努力改革创新,不断推出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聊城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现将有关专家和领导的发言予以摘登,敬请关注。


追忆季老的爱乡情结

井 扬

 作为从临清走出的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一生心系桑梓,情牵故土。他省吃俭用,捐资支持家乡教育事业;他奔走呼吁,使临清古塔得以修缮;他撰写文章,让外界了解临清、了解聊城。季羡林先生在北大工作期间,曾经7次回故乡,临清、聊城的许多人都同季羡林先生有过交往。

 季先生是我们临清人的骄傲,是我的母校山东大学的杰出校友;季老几次还乡我都是亲历者、服务者,季先生的治学精神契合了山东大学“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激励着我们为社会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临清是季老的家乡。季羡林先生对家乡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而这种热爱又与爱国、爱山东、爱聊城紧密结合,正如季老所说“要想爱国,必先爱乡;乡而不爱,何从谈国!”他在《怀念母亲》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而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是季羡林先生永久的悔。他在6岁之前,同母亲朝夕相处,相依为命,母亲那双长满了老茧的手,在他心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季羡林先生离家求学,发誓在大学毕业后一定要迎养母亲。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季羡林上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去世。“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赋得永久的悔》是季先生在望九之年写下的一篇文章,时隔多年,历经沧桑的老人,内心深处的感情沉淀得愈加浓烈,如今读来更加让人动容。

 母亲虽已离世,但是父老乡亲还在,故乡还在,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对家乡的浓浓思念、对亲人的无比怀念始终萦绕在季先生的心间。这种情感付诸笔端,便写出一段段情真意切的文字:有据可查的是,在他6卷、180万字的散文集中,写到故乡的文字就有20余万字。他在散文《月是故乡明》中写道:“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大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起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季羡林先生笔下的故乡因月亮而变得明亮,故乡的月亮也因为季羡林先生的文采变得格外圆润,天涯海角的游子们一想到故乡,心总是柔软的,不经一触的。

 季羡林先生走出了家乡,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根植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曾为《临清市志》作序,在文中这样写道:“在中国历史上,爱国主义成为传统,由来已久,在全世界上罕见其匹。原因是在中国历代都有外敌侵略蹂躏中国人民。存在决定意识。于是就逐渐形成了浓烈的爱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其道多端。我个人认为,要想爱国,必先爱乡;乡而不爱,何从谈国!我在小学读书的时候,有一门课程,叫做‘乡土’,专讲本地区的文化、历史,以及各方面的情况。我学了以后,觉得非常亲切、有味,受益良多。爱乡之心,必然油然而生。乡相联而成国,在潜移默化中,既然爱乡,还能不爱国吗?”

 前贤既逝,德音永存。虽然季先生离开我们已15年时间,但先生对家乡的关爱如在眼前,先生的精神风范仍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我们更应该将先生的精神发扬光大,全力打造“季羡林”文化品牌,努力书写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聊城崭新篇章。

 在这方面,临清市委、市政府投资兴建了高标准的季羡林先生纪念馆、季羡林先生憩园和故居;2019年,编纂了《高山景行——家乡人心目中的季羡林先生》,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2021年,与聊城市社科联共同举办了羡林学术高端讲坛启动仪式,成立了山东社会科学院临清运河研究院。

 2020年,全省首个市级社科人才工程——“羡林学者培育工程”正式启动,激励聊城社科工作者继承和弘扬季先生严谨治学精神,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促进学术交流繁荣。这也得到了季老家人、弟子的赞扬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我们相信,“羡林学者培育工程”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临清运河研究院院长、聊城市社科联主席团成员,临清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临清市委宣传部三级调研员)

  原载:《聊城日报》2024年8月9日第3版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