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6日,聊城市社科联、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共同召开纪念季羡林先生逝世15周年座谈会暨羡林学者培育工程推进会,缅怀季羡林先生的杰出成就和崇高风范,追忆季羡林先生的爱国精神和严谨治学精神,激励全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季羡林先生为榜样,潜心学术研究,努力改革创新,不断推出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聊城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现将有关专家和领导的发言予以摘登,敬请关注。
季羡林先生与民盟
郝光华
季羡林(1911—2009),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人。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同时在散文创作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他学贯中西、享誉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巨擘、国学大师,被誉为“国宝”。
对于季羡林先生而言,民盟是他参加的第一个政治组织;对于民盟而言,季羡林与之风雨同舟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季老为民盟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贡献了力量,民盟也为季老认识朋友、分享学识、感受快乐提供了平台。
季老在《风雨同舟五十年》一文中写了他和民盟的关系,他参加民盟五十年,其中有几年的时间在民盟北京市委工作,共同工作的同志有吴晗、华罗庚、冯亦代、沈一帆等。他曾担任过不同的职务,在高校工作委员会的时间最长,先后担任过副主任、主任,曾到过北京市的几个大学,参加民盟支部的座谈会或讨论会,大家互相鼓励,共同搞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同志关系非常融洽的,大家敞开心扉,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奋力前进。季老对民盟的感情是深厚的,只要民盟有重要活动一定参加。季老印象最深的有两次:一次是有梁漱溟先生参加一个座谈会,一次是与朱光潜先生有关的纪念会。
季老参加次数最多的是民盟的机关刊物《群言》的“雅聚”。参加的人不限于民盟盟员,但都是在文史界有影响的名家,时间大概每年一次,由主编陶大镛同志召集,每次必到的有钟敬文老先生等等,都是“文史漫笔”一栏的撰稿人。有几次是在民盟中央举行,有几次是在文采阁。每次都是谈笑风生,畅谈个人感怀,纵论学坛新事,其乐融融,都给季老留下了深刻的温馨的回忆。
民盟这种团结融洽,注重学术研究,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让季老一直铭记在心。同时,季老一生谦虚谨慎,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坦诚待人。他身爱国、勤奋、谦和的学者品行也在民盟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悼念季羡林和任继愈两位先生的文章《惟人惟学,惟人在先》所指出:“两位长者从容而平静地走了,无数人追念他们,我想,这乃是缘于他们的道德文章,他们执著学术,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和那种无待于外的大爱之心在感动着人们。”
季老是一个忠诚的爱国者,自谓“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学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组成了学生赴南京请愿团。年轻的季羡林怀着满腔热情,随清华学生卧轨绝食,奔赴南京请愿,要求蒋介石出兵抗日。他还同清华同学一起,到清河、沙河一带农村,向农民宣传抗日。
季羡林先生从1946年起,便每日清晨4点起床,伏案读写,孜孜不倦,无论冬夏,六十余年从未间断,只为清夜自思不感内疚,没有白白浪费一天。如今朗润园里的第一盏灯,早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精神的一种象征,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1966年至1977年十年间,季羡林被“打倒”,被关进牛棚,被批斗,还曾被分配到东语系的办公楼和学生宿舍去看守门房。在看守门房的闲暇时间里,除了收发信件和报纸、传送电话外,他还翻译了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历经五年多的时间,季羡林把长达八万行的《罗摩衍那》翻译出来了。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出版《罗摩衍那》,至1984年出齐,厚厚的八大本。季羡林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立了一座丰碑。1978年,学术的春天来了,季羡林研究印度史,研究中印文化关系史,研究印度佛教史,翻译和研究梵文文学作品,并撰写了《古代印度砂糖的制造和使用》、《西域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等多部重要著作。从80年代后期开始,季羡林先后担任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998年24卷的《季羡林文集》问世。
季羡林先生一生获奖无数,但从来谦虚谨慎,不骄傲自大。2007年,他在《病榻杂记》中表示,要辞去加在他身上的“三顶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他写道:“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些代表学术界至尊荣誉的称号他毫不保留的辞掉,让人们不得不由衷的景仰。
多年来,季羡林先生一直关心国家的改革、发展和建设,温家宝总理先后5次看望他,每次他都直言不讳地向总理就国家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重大问题坦陈己见。还曾多次给教育事业捐赠款项,奖励优秀学生,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在北大,季羡林先生替新报到的大学生看行李的故事广泛流传,其为人朴素谦恭可见一斑。2006年,季羡林获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称他为: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用这句诗来形容季老,恰如其分。至今,季羡林先生的精神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民盟盟员成长,激励着无数的青年学者在学术道路上奋勇前行。
(作者为民盟聊城市委会主委、聊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
原载:《聊城日报》2024年8月9日第3版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