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纪念 |杨宏力:忆斯人雅德 谱今日新篇
时间:2024-08-29
字号:

 编者按 8月6日,聊城市社科联、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共同召开纪念季羡林先生逝世15周年座谈会暨羡林学者培育工程推进会,缅怀季羡林先生的杰出成就和崇高风范,追忆季羡林先生的爱国精神和严谨治学精神,激励全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季羡林先生为榜样,潜心学术研究,努力改革创新,不断推出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聊城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现将有关专家和领导的发言予以摘登,敬请关注。 

忆斯人雅德 谱今日新篇

杨宏力

 首先,非常荣幸能在今天这个庄严而意义深远的时刻——“纪念季羡林先生逝世15周年座谈会暨羡林学者培育工程推进会”上发言。作为首届羡林学者中的一员,我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满怀感激之情,也借此机会向德高望重的季羡林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深切的缅怀,向精心策划并持续推动羡林学者培育工程的各位领导与同仁表示最由衷的感谢。

 季羡林先生是深受国人爱戴的国学大师,也是我们聊城大学的名誉校长,先生题写的“敬业、博学、求实、创新”的八字校训,始终激励着聊城大学20余万名校友。每次看到学校中以先生名字命名的羡林湖和先生的雕塑都给我们干事创业以无穷的力量。

 其次,羡林学者培育工程是在市委政府领导关心下,在市委宣传部的安排部署下由市社科联具体组织实施的一项重要人才工程,通过这个载体为我市遴选汇集了一批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有力助推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我深感荣幸,能作为首届羡林学者的一员,亲历并见证这一过程。在我所在的聊城大学,羡林学者培育工程的影响力同样深远而广泛。近年来,我校多名杰出教师脱颖而出,荣获“羡林学者”殊荣,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学术造诣的认可,更极大地激发了我校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活力与创新能力。在此背景下,我校人文社科研究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成果斐然:近五年来,成功获批国家级项目54项、省部级项目225项;省级及以上智库、平台及团队建设成绩显著,共获批23个;高水平科研论文的发表数量600余篇;同时,在科研奖励方面亦收获颇丰,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69项。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2月,全国知名的第三方大学评价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在其“大学360度全景数据平台(公益)”上,最新发布了校友会2023中国各地区大学学术排名,其中聊城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水平在山东省属高校中名列第7位。

 最后,对于羡林学者培育工程我有几点不成熟的理解。

 第一,工程设立创新性强。作为聊城市第一个市级社科人才工程,也是全省第一个市级社科人才工程,羡林学者培育工程以社会科学名家季羡林先生的名字命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代表性,但又有着较强的开放性。工程着眼于多措并举促进中青年学术骨干提升,为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储备培育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第二,工程实施规范有序。无论是羡林学者培育对象还是羡林学者青年计划培育对象,均按照组织推荐、资格初审、审核评审、考察公示等严格程序进行遴选。对培育对象的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终期考核,采取量化赋分方式进行,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对培育对象的政治思想、业务成绩作出客观真实评价,工程实施过程严谨规范。

 第三,入选者态度端正。在参加宣传部、社科联组织的学术论坛、成果推介、政策宣讲等各类活动时,入选者们态度端正,热情负责,立足本职工作,依托专业领域优势,积极建言献策,积极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对于业务成绩考核,大家比学赶帮超,形成了良好氛围,带动提升了我市社科人才整体水平。

 第四,工程效果初步显现。羡林学者培育工程实施至今,选育了一批事业心强、业务精湛、甘于奉献、带动性强的社科骨干人才,推出了一系列有分量的成果,组织举办了多次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活动,激发了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工作热情,获得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和社会广泛赞誉,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动能、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作者系首届羡林学者、聊城大学社科处处长、商学院院长、教授)

供稿:杨宏力

编辑:吕文冰
审核:王  文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