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懋德,字仁父,生卒年不详,主要活跃在元代中后期,仕宦生涯经历元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文宗、惠宗等朝,以小吏入仕,最终官至中书左丞(正二品)。王懋德祖籍在高唐县清平镇石门村,王氏家族后人至今生活在石门村,村东南100米处至今仍保存着王懋德家族墓群。作为石门王氏的卓越代表,王懋德深受王氏后人的尊崇,每逢年节,当地的王氏后人都会到王懋德祖孙三代墓群前祭祀。
一、家族溯源和家庭境况
据元代著名文人虞集所撰的《元统二年琅琊公王氏先德碑》记载:王懋德家族是琅琊王氏后裔,自宋初开始在高唐定居,族中曾有人担任宋军将领抵制金人入侵中原,也曾出过“衣紫佩金鱼”(三品以上官员的服饰)的达官显贵。到王懋德祖父一代,家中仅是粗有田业。元朝初年,以财产和劳动力多少为依据,将民户被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王家应该算是中户。当年正逢元朝对南宋大举用兵,按军户制度在已攻占范围内大量征兵。元朝政府规定:主要以中户为军户,军户履行服兵役的义务,必须以“正身”应役,不能逃避或以他人代役,如军人在出征或出戍时逃亡,要到原籍勾取他的兄弟子侄来顶替。
当时,王懋德的祖父王进29岁英年早逝,祖母薛氏带着4个儿子过活。按照财产和劳动力划分,王家应为中户,也应当是出兵丁的军户,无论如何都要出一个男丁服兵役。王懋德的父亲王祐(字景福)是长子,当年年仅17岁,他与母亲薛氏商议:尽管家里有祖宗留下的一点家产祖田,就算偷偷贿赂了胥吏免了这次征兵,以后的兵役也难逃。17岁的王祐决定投奔军旅,他对母亲薛氏说:“奋身戎行,男子之事也。安知其不可立功成名乎?!夫人勿以儿为忧也。”薛氏哭着送走了17岁的长子。
王祐首先是参与攻打襄阳,两年后攻克襄阳城,后因其擅长书记推选他转为吏职,在通州任职,后在丹阳、杭州、余干、潥阳等地担任过各种职务。王祐因早年从军,不能肆意于学问,转为吏职后,常常趁政务间隙向当地宿儒考德问业,私下里六经诸史莫不遍读,后来他与人论治乱成绩,首尾历历,得其情致,宿儒自以为不及。王祐为官期间事上官必本于诚,待下必主于恕,以廉洁、恤民著称,蔼然有誉于当时。尽管他终老仍是品级低下的小官,但当时人称赞他的功德肯定能“流泽于子孙”。
王懋德的母亲吴氏是一位颇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古代妇女。她勤劳节俭,“首无金宝之饰,身无绮绣之华”。尽管后来王懋德官至高位享受厚禄,吴夫人仍然坚持纺线织衣,儿子媳妇多次相劝,她都不肯停下,还告诫大家:“衣服之供,妇人之职也。汝敢有其厚禄乎?”王懋德的父亲后来娶了侍妾,又生育了3个儿子懋昭、懋功、懋敬,吴氏待侍妾宽厚有理,视庶子不异于己出。王祐去世时,侍妾所生的3个儿子懋昭、懋功、懋敬还都年少,最大的懋昭也才15岁。吴氏和王懋德一直按照王祐的要求培养教育他们,3个儿子成年后都因读书知礼进入仕途,并粗有所成。
二、顺风顺水的仕宦生涯
王懋德的职业生涯颇具有传奇色彩,以小吏入仕,从九品逐级升迁至正二品,历任宪府御使台中书掾、户部主事、南行台监察御史(正七品)、内台御史、都省左司都事(正七品)、御使台都事(正七品)、河南和燕南廉访司副史、左司郎中(从五品)、参议(正四品)、詹事参议、中书、治书侍御史(正三品)、淮西廉访史、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从二品)、资善大夫(正二品)、御史中丞(正二品)、中书左丞(正二品)等诸多职务。
王懋德不是靠科举入仕的儒官,而是从最基层的小吏做起,进而流转升迁、飞黄腾达的,这与元朝的用人制度是密切相关的。元朝一度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其用人体制主要靠吏职补官,元朝约有85%的官员是通过吏职入仕补职的。在理论上,凡入流品职官都有可能自九品依例升迁至正三品,而实际上元朝排汉,“汉人”、“南人”一般都只能在中下级官吏的职位上耗却一生。官员即使进入正三品后,非经皇帝特旨也无缘进一步升迁,只能在本等级内流转。王懋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一步步走到仕途顶峰,这与王懋德一生主要从事的两个部门有关,他一生主要就职于御史台和中书省,这两个机构位高权重,又能接近皇帝、重臣,升转速度自然比一般机构人员要快。
王懋德入仕首先是在宪府御史台,后成为监察御史(正七品),监察御史虽品秩低下,但在纠弹方面握有重权,元代著名学者吴澄曾评论监察御史道:“夫服七品之服,而自一品以下之官府莫不畏惮。”王懋德任河南、燕南廉访司副使时,河南有3个官员违法违纪的案件,因违法者位高权重无人敢言,王懋德认为这些事情“皆非祖宗立风宪之意”,顶着压力上章弹劾,“此章上,中外肃然。”在燕南时,大名、广平闹饥荒,当地政府请求以土地和人口数为标准发放救助,王懋德判其书曰:“非一视同仁之意也。”然后,自己专门向朝廷申请,得钞十万、粟二万五千,以人口数为标准发放救助,救活二十余万人。王懋德以正直、果敢、爱民的形象将御史监察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很快从地方外任官成为一名朝官,元朝朝官升转速度比外任官要快的多。
王懋德除了在御史台任职外,还在地方行省及中书省先后任职,中书省、行省是元朝中央和地方的中枢机构,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到皇帝。王懋德每次在皇帝面前进言或评价人事都以国事为重,回答皇帝提问言辞清晰条理,元文宗对他非常器重,曾望着他说:“王侍御识治体,有君子之风,廊庙远大器也。”
虞集写诗称赞他为:“在今左丞,奉其教忠。非礼弗履,非经弗穷。侃侃在朝,不徐不亟。严端气温,为国习直。先帝有言,我之栋梁。”
三、多才多艺的文化艺术修养
王懋德仕宦生涯的顺遂,除了社会背景,还与家庭教育、个人素养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王懋德的父亲是军旅出身,但很重视学问,自六经诸史莫不遍读,对儿子的教育也十分严格。王懋德虽然以小吏入职,但他“善书、工诗”,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却是相当突出的。王懋德的父亲王祐就因擅长“书记”转为吏职,王懋德也是十分擅长书法的。今赣州市于都县贡江镇有一处历代名人摩崖石刻景点——罗田岩。罗田岩是历代风景名胜地,摩崖石刻众多,在方圆2.5公里的悬崖峭壁上,镌刻有100余品名人石刻,周敦颐、岳飞、文天祥、朱熹等人都在此留有石刻。在寺东悬崖崖壁左侧上部有一处题为“白云深处”的石刻,就是王懋德题写的,一直保留至今,成为罕见的一处元代书法作品石刻。
王懋德不仅善书,对诗文也十分有研究,著有《仁父集》,被清人顾嗣立辑入《元诗选》。《仁父集》共11首诗歌,以绝句居多,绝大部分是游记诗《嘉鱼县》、《舟次陵州》、《直沽海口》、《过河西务》、《长芦遇顺风》、《西郊远眺》、《通州东菴二首》,也有与友人酬答诗《寄户部杨友直》、《上都寄许参政》。
王懋德尽管不是儒生,仍然力主致力于学。元至元二年(1336),中书左丞王懋德奏请建尼山书院。据《尼山创建书院记》记载:修建此书院时,“凡齐鲁之境贤卿大夫,民之好事者,出钱而助成之。释木于山,陶甓于野,庸僦致远,牵牛车,服力役,连畛载途,饮饷相望。”这既是王懋德尊师重道的表现,也是王懋德作为齐鲁人的杰出代表在家乡一呼百应的反映。
另外,王懋德还是一个相貌伟岸、仪表轩昂的人。《高唐州志》中记载:元文宗到南郊举行祭祀典礼,侍御史王懋德作为助奠官站在皇帝身后。当时,他“冠佩裳衣、玉立长身、肃然以温”,侍从者纷纷感叹,认为这真正是“有德之容”。元代著名文人虞集曾经用《诗经·大雅》“如圭如璋、令闻令望”这两句诗来形容王懋德。圭和璋是古代非常贵重的玉质礼器,用来比喻人气质高雅或仪表轩昂;令闻、令望则是形容人有美好的名声和威仪,令人景仰。虞集认为,这两句诗用在王懋德身上算是恰如其分。
四、王氏家族的延续
中国古人功成名就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能够光宗耀祖、封妻荫子。至元二年(1265),元顺帝任命王懋德为中书左丞,下旨褒赠其三代。王懋德的祖父王进赠嘉义大夫、兵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琅琊郡侯,祖母薛氏追封琅琊郡夫人;父亲王祐赠中奉大夫,河南、河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琅琊郡公,母亲吴氏追封琅琊夫人。后来,应中书右丞伯颜等请求,令虞集撰写《元统二年琅琊公王氏先德碑》碑文,刻碑立于王氏祖坟,以彰显皇帝的恩泽。
王懋德的3个弟弟都因读书知礼进入仕途,粗有所成。王懋德的儿子王克修曾任职秘书监著作郎。虞集曾感叹:王懋德家族的子孙们“守先德不敢废坠”,“为国用者讵可量哉?”事实证明,王氏家族的后人的确登过科举取士的最高荣誉榜,出过进士。
王氏家族的后人一直在石门村生活,家族最早的谱牒已毁于战火,民国时期重新续写的家族族谱仍然保存良好。石门村内原有王氏祠堂,堂前有双斗旗杆。祠堂前的双斗旗杆是家族荣誉的象征,明清时期规定家族中出了举人可以再祠堂前树单斗旗杆,出了进士则可以树双斗旗杆。尽管王氏祠堂和双斗旗杆后来被毁,但它们曾经的存在也是王氏家族在明清时期曾经兴盛的体现。
如今,王懋德祖孙三代的连冢墓依然封土高大,周围的树林枝叶茂密参天蔽日,一条小河从墓旁潺潺流过,带着许多许多的故事慢慢远去。这恰如王懋德诗中所述:“野草侵阶水绕门,西风飒飒雨纷纷。小轩坐对炉薰冷,却忆溪南一片云。”
来源:聊城理论在线
作者:宫磊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