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坚持中国道路 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座谈会发言摘登
时间:2021-05-20
字号:

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五周年之际,5月17日,省直有关部门、省内高校负责同志,专家学者和重点学术期刊代表齐聚一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和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精神,交流学习体会,明确思路方向,更好地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

以下为座谈会发言摘登。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聚力答好时代课题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刘致福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向社科界提出了回答好重大课题的明确要求。社科联作为联系社科工作者的“桥梁”“纽带”,必须聚力答好课题、不负担当。
  在实现“两大目标”上下功夫。“两大目标”即对内“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对外“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二者辩证统一,落脚点在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立足文化强省建设实践,围绕加强历史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誉感、文化认同感教育,加强话语创造力、感召力、传播力、公信力建设,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核心文化软实力、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实践经验这个生动文化软实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鲜活文化软实力,设置议题、引导话题,加强话语体系建设。
  在肩负“三大任务”上下功夫。“三大任务”即“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三者互为支撑,是站在实现中国梦历史伟业高度上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强化使命担当,从山东实践中挖掘素材、提炼观点、总结经验,把道路问题阐释好;加强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阐发,把精神基因传承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奋进新征程的力量激发好。
  在落实“五条要求”上下功夫。“五条要求”即“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创新”,分别指明了立足点、切入点、着力点、关键点和动力点。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系统思维,从五千年文明史中追根溯源、把握规律,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围绕“四个讲清楚”,创新理念、建强载体,加强对齐鲁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弘扬,推动“两创”工作创新提升。

深刻学习领会回信精神 扎实推进新型智库建设
山东社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袁红英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召开五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对办好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作出部署安排。回信字字珠玑,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既提供了根本遵循,又指明了前进方向;既提供了方法论,又明晰了路径图。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深入贯彻。

深刻领会“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新时代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回答的重大课题,坚定文化自信,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深刻领会“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是破解这一重大课题的钥匙,树立宏大历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直面社会发展实践,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实践中书写新的篇章。深刻领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回答这一重大课题的重要法宝,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坚持不忘本根、辩证取舍,守住中华文化本根,着眼服务当代、面向未来,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做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大文章。

社科院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和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将以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回信精神为契机,深入挖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富矿”。要进一步准确把握新型智库建设的目标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理念;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科学完善的新型智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突出特色,不断优化符合新型智库建设发展规律的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配置,构筑适应新型智库建设特点的平台载体;进一步厚植优势,培育打造适应新型智库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进一步拓宽视野,着力提升新型智库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贯彻回信精神 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王琪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充分肯定了《文史哲》几代编辑人员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同时对高品质学术期刊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寄予殷切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和回信精神为办好高品质学术期刊、弘扬中华文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要求,山东大学明确提出“建设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世界一流大学”,确立了“学术兴校”“文化引领”等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5年来共承担纵向科研项目1765项;科研和学术平台建设成效突出,国家级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增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雅乐”等3个国家级平台,新增18个省部级人文社科科研平台;学术成果更加丰硕,5年来年均发表一千余篇CSSCI论文,近300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智库建设初见成效,构建起“全球治理-国家治理-服务山东”多层次、立体化的智库平台体系。

高校应自觉担负起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使命。在加快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弘扬中华文明上狠下功夫,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求,努力培育更多高品质学术、学科品牌,努力建设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最具代表性大学。在加快培育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山大学派”上狠下功夫,聚焦国家、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和学科前沿,推进人文社科领域学术研究方向凝练和学科布局优化调整,努力打造新的特色优势方向和高峰学科。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上狠下功夫,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奋力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

一封有重大政治意义、文化意义和学术意义的回信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文史哲》杂志主编、山东大学讲席教授 王学典

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是具有重大政治意义、文化意义、学术意义的一封信,必将对未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需在三方面下功夫:

一是以“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为出发点,继续围绕“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问题”进行理论创新。总书记的回信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发出了一个号召,那就是要进一步向研究中国问题集中、向研究中国道路集中、向研究中国经验集中。我们应把主要精力和研究旨趣放到更加透彻地解读和说明中国道路上来,积极开展对中国材料、中国案例、中国数据的大规模理论综合,使中国经验升华为一般的理论原则,进而推动中国社会科学各学科门类向本土化转型。

二是要更加深入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资源。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社会科学的视野下重新进行诠释与挖掘,才能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升华到一个新境界。只有创造性地把传统的人文理念、人文思想、人文主张、人文追求进行社会科学化处理与冶炼,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是要形成“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互相促进机制,进一步化解国家民族重大需求与高校及科研机构“象牙塔化”之间的矛盾。一些高校及科研机构越来越“象牙塔化”,越来越学院化,这无疑与总书记所强调的“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相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始终牢记自己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对新时代脉搏予以敏锐的体察、感知与正确把握,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学术发展

山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万光侠

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界必须回答好的重大时代课题,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扛起的使命任务。

把握好目标导向,构建中国学术体系。要把准方向性,坚持政治性引领学术性、学术性阐发政治性,构建政治、学术、学科和学理融为一体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突出民族性,摆脱西方话语范式羁绊,增强国际话语权。要体现时代性,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及时回应时代需求,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理论阐释和学理支撑。

弘扬好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现代化强国建设。要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加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发扬光大。要深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和强大生命力、感染力、影响力,增强国家发展定力,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感召力。要推进传统文化内容形式载体创新,实现传统话语与现代话语、传统文化内容与当代文化产业产品的融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时代化、大众化新发展。

发挥好特色优势,传承创新优秀齐鲁文化。要将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和指示要求与山东实际对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扎根齐鲁文化土壤,解读好优秀齐鲁文化。要深挖厚重的儒家文化宝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齐鲁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体系。要加强平台协同,加大国际交流,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当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路者”“先行者”,当好文明交流互鉴的“友好使者”。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两点体会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政党研究所所长 王韶兴

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山大人倍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学习中有两点认识深刻:

一是关于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就是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认识。关键是要进一步解决好“自信”的问题。“四个自信”源自于百年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干了四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是建立中国共产党,使中国社会进步有了新的政治主导力量;二是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国家政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三是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新的实践形态;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二是关于要“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认识。关键是要进一步解决好“他信”的问题。加快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化、学理化和学科化发展,是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内在要求;是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面向“第二个一百年”的历史性验证中,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彰显它的生命力,以及文明贡献力和价值引领力的内在要求。我们要敢于、善于用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自主表达原创性很强的学术成果,进而从话语生成机理、话语表达形态,以及国际话语融通等不同维度,进一步揭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终极意义、世界意义、民族意义、国家意义,以及对于“强大政党”成长的意义。

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王巨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中国发展道路、精神基础和依靠力量的深刻阐释。

坚持中国道路,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道路。新时代坚持中国道路,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部署和政策安排,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弘扬中国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要坚持改革创新,通过深化各领域改革,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通过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让创新成为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最强动力。

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激励人民群众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凝聚起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磅礴力量。

学术期刊要在坚守初心、引领创新上担当作为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 刘要停

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是继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之后,又一次对哲学社会工作的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深切关怀、对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殷切期望。在回信中,总书记对办好高品质的学术期刊提出明确要求和指示,令人振奋、备受鼓舞。

办好高品质的学术期刊,一要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坚守办刊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充分肯定了《文史哲》创刊7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认为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国内外赢得一定声誉。《文史哲》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就在于70年来一直坚守“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的办刊初心,遵循“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植根汉语世界、融入全球文明”的办刊宗旨。

二要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引领学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学刊之美,在乎学术引领。学术期刊存在的首要价值,就在于发掘潜在话题,引领学术潮流,培养扎实学风,推进学术研究。

三要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术期刊要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何谓高水平研究成果?原创性是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标志,而原创性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都应该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稿件原载于2021年5月18日《大众日报》3版)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胡 啸

校对:徐文杰

审核:杨宗杰 贾斌昌

来源:山东社科网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