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孙中山是咱聊城人的后裔
时间:2020-03-06
字号:

“自孙膑的祖先陈无宇定居在高唐,聊城孙氏名人辈出。唐代状元孙逖,是博州武水人,武水即现在的东昌府区沙镇及周边地区。而孙中山先生就是孙逖的弟弟孙遹的直系后代。”

8月21日,“运河与区域社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聊城大学召开,聊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庆忠在开幕致辞中公布了这项地方文史研究新发现:孙中山是聊城人的直系后裔。

一时,这一新发现迅速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孙中山先生与聊城孙氏家族的传承谱系越来越明晰,而显赫一时的聊城孙氏家族也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孙逖之弟孙遹是孙中山直系祖先

关于孙中山先生的家族谱系源流,以民国学者罗香林的《国父家世源流考》最为出名,也历来为研究者广泛引用。根据罗香林的考证,孙中山先生是唐朝末年孙誗的直系后代。这种说法也得到了孙中山先生之子孙科的承认,在孙科《八十述略》等多篇文章中,均提及自己是孙誗的直系子孙。

孙誗,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唐朝末期。公元883年,“以才武选百将”,第二年被封为东平侯。朝廷镇压黄巢起义期间,“誗充承宣使提兵闽越江右间”。后来,孙誗就定居在了虔州虔化县,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宁都县。孙誗在这里定居后,繁衍生息,是孙中山家族的南迁始祖。据专家考证,孙誗是孙中山先生的三十五代祖先,传承谱系明确。1986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江西省重新修整了孙誗的墓地,并立碑纪念。

那么,再上向追溯,孙誗家族的传承关系是怎样的呢?

根据孙科在《八十述略》中的记载,孙誗的父亲是“时为中书舍人及两浙节度使的孙拙”。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下》记载,孙拙的父亲是凤翔少尹孙瑝,孙瑝的父亲是睦州刺史孙公乂,孙公乂的父亲是常州刺史孙会,孙会的父亲是左羽林军兵曹参军孙遹。
孙遹,是唐代状元孙逖的弟弟。《全唐文》收录有一篇孙逖所作的《祭亡弟故左羽林军兵曹参军文》,是孙逖悼念弟弟孙遹的文字。文章中提到,“余年有五,尔实以生”。孙逖出生于公元696年,可以得知孙遹出生于公元700年,但孙遹的卒年不甚明确。据文章中说,孙遹壮年早逝,他的儿子孙会当时年纪很小,因此孙逖说,“抚遗孤而流动”“以吾视之,何但犹子?”表示自己会替弟弟孙遹照顾遗孤。

孙遹的儿子孙会,历任郴州、温州、庐州、宣州、常州等地五州刺史,卒赠吏部尚书。孙会的儿子孙公乂,曾任睦州刺史,卒赠工部尚书。在孙公乂任京兆尹户曹时,与时任京兆尹的韩愈结交,深得韩愈信任。孙公乂的儿子孙瑝,官至御史中丞、汀州刺史。孙瑝的儿子孙拙官至中书舍人。孙拙的儿子,就是孙中山先生的南迁始祖孙誗。
可以看出,孙遹生孙会,孙会生孙公乂,孙公乂生孙瑝,孙瑝生孙拙,孙拙生孙誗。孙誗是孙中山先生的三十五代祖先,因此,孙遹正是孙中山先生的四十代祖先,传承谱系十分明确。

孙遹家族的祖籍地是博州武水

由于孙遹家族住在洛阳,葬在北邙,家族成员的墓志铭多在洛阳出土,因此,洛阳方面提出了筹建“孙中山祖籍文化馆”的方案。这一方案,是符合当时的历史的。但是,如果我们再向前追溯,就会发现,筹建方案中提到的孙逖、孙遹等人,根据史籍记载,他们的祖籍地是聊城!

孙逖生于696年,卒于761年(一说760年)。《聊城县志》中记载,孙逖自幼能文,才思敏捷。十五岁时,得到雍州刺史崔日用的赏识。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记载,开元二年(714年),十九岁的孙逖“举手笔俊拔、哲人奇士隐沦屠钓及文藻宏丽等科第一人及第”,因此被称为“状元”,名闻一时。开元十年(722年),举贤良方正,玄宗李隆基亲至洛阳门接见孙逖。孙逖文墨超凡,深得玄宗器重。后升任考功员外郎,期间主考并录取了颜真卿等一大批海内名士。颜真卿一直以孙逖门生自居,并为孙逖文集作序。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文艺中》记载,“孙逖,博州武水人。”这里说的“武水”,即武水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置,归属博州管辖。武水县的县治在武水镇,即今天聊城市沙镇。五代时期,武水县被撤销,原先管辖的区域归属聊城县。因此,可以说聊城就是孙逖的祖籍地,也就是其弟弟孙遹的祖籍地。

关于孙逖的籍贯,还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旧唐书》中记载,孙逖是“潞州涉县人”,即今天的河北涉县。另一种是颜真卿为孙逖文集所作的《尚书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孙逖文公集序》中说,孙逖是“河南巩人”。而这两种说法,均是误将孙逖、孙遹等人的客居之所当做了籍贯。

关于孙逖、孙遹为什么客居外地,在他们父亲孙嘉之的墓志铭中记载详细。

孙嘉之官至宋州司马,有四子,分别是孙逖、孙遹、孙遘、孙造。孙嘉之去世后,长子孙逖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府君讳嘉之,字某,魏郡武水人也。”“府君四岁而孤,无所怙恃。外祖刘士杰,因官居於潞之涉县……垂拱、载初之际,始诣洛阳……”

孙逖为自己的父亲撰写墓志铭,自然非常严谨。他指出,自己家族是“武水人”,即聊城人。只不过由于孙嘉之父母早亡,家境贫困,才到涉县依附外祖父刘士杰,又在唐睿宗垂拱(685年至688年)、载初(689年至690年)之际来到洛阳,并在巩县定居。

由于武水是孙氏家族的祖籍地,因此孙嘉之、孙逖、孙遹以及后代子孙均对武水怀有极深的感情,在孙氏后人为家人撰写的墓志中,多强调是“武水人”。

孙逖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孙宿、孙绛、孙成。孙成去世后,由兄长孙绛亲自为其撰写墓志铭。在铭文中详细说明了孙氏家族在武水的定居情况。文章中提到,“晋有长秋卿道恭,生顗,避地于魏之武水。”在晋代,孙道恭之子孙顗因种种原因,在武水定居下来。到了隋朝,孙氏家族已经是聊城当地有名的大家族了。铭文中说,“(孙成的)五代祖孝敏,隋大业中并州晋阳令,故聊摄之人称所居为晋阳里。”因为隋朝大业年间,孙氏家族的孙孝敏做了晋阳县令,所以聊城当地人就把孙氏家族的居住地称作“晋阳里”,证明了孙氏家族在聊城的影响力。

孙氏家族在聊城定居历史悠久,对聊城地方影响深远。因此说,聊城是孙遹家族的祖籍地,也是他们引以为豪的故乡。

乐安孙氏家族起源于聊城高唐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聊城不仅是孙遹家族的祖籍地,更是孙遹家族所属的整个“乐安孙氏”的起源地。
在孙嘉之的墓志铭中,孙逖明确指出,自己的家族“盖齐大夫书之后也”。齐大夫书,即齐国大夫孙书,乐安孙氏的得姓始祖。自孙嘉之以后,孙遹家族成员的墓志铭中,均强调墓主人是孙书的后代,即“乐安孙氏”的后裔。孙誗之父孙拙的墓志铭中,说孙拙是“武水乐安人”,是将祖籍地武水、郡望地乐安放在一起,强调是籍贯在武水的乐安孙氏后裔。《新唐书》中也指出,孙遹家族属于乐安孙氏,为齐国大夫孙书的后代

孙书,字子占,齐国重臣,原本姓田,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封在乐安邑,是乐安孙氏家族的得姓始祖。之所以说乐安孙氏源于高唐,是因为田氏家族在高唐发迹

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到齐国,受到齐桓公的重用,任“工正”一职,后来陈完改姓“田”。在古代,“陈”与“田”同音互通,《说文解字》中说,“田,陈也”。陈完是田氏家族的第一代首领。《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中,记载陈完奔齐时,提到了两则关于陈完的占卜卜辞。

第一则:“初,懿氏卜妻敬仲(陈完的谥号为“敬仲”,因此称陈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杨伯峻先生在《春秋左氏传》中解释为,陈国的大臣懿氏准备将女儿嫁给陈完,于是卜了一卦。卦辞大致的意思是,“夫妻将会很和谐。陈完的后代将会取代姜姓的齐国。在陈完的五代之后,会做到正卿的官职;到八代之后,就能够真正取代齐国。”

第二则:“(陈完)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也……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公元前700年,陈完的父亲陈厉公即位。陈厉公请周朝廷的太史为陈完占卜,卦辞说,陈完会享有一个诸侯国,但不是陈国,而是在别的地方;也不是陈完自己享有,而是他的后代子孙。被陈完子孙取得的那个诸侯国,是姜姓国;而且要在陈国衰亡之后,陈完的子孙才会昌盛。

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内乱,田氏联合鲍氏,击败了高氏、栾氏,并瓜分其土地。此时田氏家族的首领正是陈无宇。以陈完为田氏家族第一代的话,陈无宇是第五代。内乱结束后,陈无宇听从晏婴的建议,将一部分封邑和家产献给齐景公。《左传·昭公十年》记载了这段历史,并说“公与桓子莒之旁邑,辞。穆孟姬为之请高唐,陈氏始大。”定居在高唐的陈无宇深得齐景公信任,担任上大夫,形同“正卿”。与卜辞中所说的“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相符合;而且陈无宇获封高唐,正是在陈国被楚国灭掉的两年之后,与第二段卜辞中所说“陈衰,此其昌乎”相符合。因此,“好言卜筮鬼神”的《左传》,将这段历史连同卜辞都记载得十分详细,并特别指出,“穆孟姬为之请高唐”之后,“陈氏始大”,田氏家族才日渐壮大。

历史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定居在高唐的陈无宇,将自己的五个儿子培养成才,分别是田武子(田开)、田僖子(田乞)、陈昭子(田昭)、孙书、子亶。其中第四子孙书,是齐国重要将领,并因为军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成为乐安孙氏的得姓始祖。而孙书的兄长田乞,则担任田氏家族的首领。在公元前391年,田乞的玄孙田和放逐齐康公,自立为齐君;公元前379年,田和正式取代姜姓齐国,史称“田氏代齐”。因此,《左传》将陈无宇获封高唐视作田氏家族的发迹开端,也正是孙书及乐安孙氏家族的起源之地。

孙书赐姓“孙”、获封乐安邑之后,孙氏家族繁衍壮大,名人辈出。军事家孙武是孙书的孙子,军事家孙膑是孙书的六世孙,三国时期的孙坚、孙权也是孙书的后人,魏晋隋唐时期在聊城定居的孙遹家族是孙书的直系后人,近代的孙中山先生更是乐安孙氏的杰出代表人物。如今,关于孙中山先生的研究日渐深入,孙中山先生的后人也多次到河南洛阳寻祖,因此在洛阳筹建“孙中山祖籍文化馆”具有重要意义。

但从乐安孙氏家族的发展历程来看,大量的史籍记载和实物史料证明,孙中山先生其隋唐时期的祖先在聊城定居,并以聊城故乡为荣;其得姓始祖孙书也是在高唐长大成人,并以高唐为起源之地。因此可以说,孙中山先生是聊城人的后裔。如果孙中山祖籍文化馆中缺少了聊城因素,势必会成为一种缺憾。


链接

壹:季札、晏婴与陈无宇

陈无宇能够获封高唐,与吴国的季札、齐国的晏婴有关。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又称公子札、季子。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公元前544年,吴国的季子奉命出使列国。《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季札)去鲁,遂使齐。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於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於栾高之难。”季札来到齐国,看到齐国内乱不止,于是劝晏婴将一部分封地和官职献给国君,这样才能免祸。
    公元前532年,齐国田氏、鲍氏打败了高氏、栾氏。晏婴听从季札的建议,不仅自己献给齐景公一部分封邑和官职,并劝陈无宇也这样做。因此,齐景公才将高唐赏赐给陈无宇。
    正是因为季札的远见卓识、晏婴的政治才干,陈无宇才能够想到向齐王献封邑和家产,也正是因此才能获封高唐。
    季札在返回吴国的路途中,经过聊城阳谷县张秋镇,到了徐国国君墓地。《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这就是阳谷县张秋镇“挂剑台”的由来,也是中华文明诚信文化的源头之一。清朝时,挂剑台旧址毁于洪水,但张秋镇保存着十三块历代题写的诗碑,即“五体十三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贰:晏子治东阿

晏婴(前578年—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子春秋》中记载,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晏子对曰 :“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君反以罪臣。今臣后之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僻。
    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叁:孙膑与迷魂阵

孙书的后人,与聊城的联系非常密切,尤其是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据传出生于阳谷县阿城镇,并在聊城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
    据《新唐书》记载,孙书生孙凭,孙凭生孙武,即军事家孙武子,著有《孙子兵法》。孙武生孙明,孙明生孙膑。孙膑即孙书的玄孙、孙武的孙子,著有《孙膑兵法》。《史记》中记载,孙膑“生阿、湮之间”,即阳谷县阿城镇、菏泽市鄄城县北一带。在聊城地方传说中,孙膑出生于阿城镇。孙膑后来率领齐军,与庞涓作战,在阳谷县留下了大小迷魂阵,至今有迷魂阵村,后人在此修建了“孙膑阁”,纪念这位军事家。当地村民口口相传,孙膑及孙氏祖先生活在聊城一带,所以对附近的环境十分熟悉,行军布阵格外得心应手。最终,孙膑在马陵战胜了庞涓,至今莘县还有马陵之战的遗址。
    孙膑是乐安孙氏的杰出代表人物,也是聊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聊城传统文化研究会通过孙膑研究,将乐安孙氏研究推进了一个新的深度。

作者:吴文立  祝伟康

摘自《文渊义海话聊城》(主编吴文立,文心出版社,2017年1月)

原载《聊城日报》2014年。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