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聊城晚报丨赓续文脉传承 续写时代新篇——聊城启文书院重建记

 

 /resources/public/20241010/6707482a772b5a87ea96fe69.jpg

 

赓续文脉传承 续写时代新篇

——聊城启文书院重建记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

 在聊城古城状元街西头街角路北,静静伫立着一座清代建筑——启文书院。曾经,这里是聊城的文化中心,无数学子怀揣梦想前来求学问道,也有许多学子从这里走出,通过科举考试实现了人生理想。今天,虽然历史上的启文书院已不复存在,但那琅琅读书声却从未在人们心中消失。

 最是书香能致远。在纪念清代启文书院建成250周年之际,10月2日,聊城启文书院揭牌暨发展座谈会举行,众多文化界知名人士和志愿者欢聚一堂,共同见证启文书院重建这一盛事。聊城市政协副主席唐明贵在致辞中表示:“倘能守望初心,继往开来,砥砺前行,齐心协力打造乡村振兴书院样板,岂不美哉!”

追本溯源赓续传统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历史上的启文书院,最早是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由东昌知府胡德琳在孙家胡同私人宅院上改建而成的,乾隆五十七年,又由东昌知府张官五建设完备。在清代,众多名人曾在启文书院讲学,翰林院庶吉士、江苏巡抚傅绳勋、翰林院编修朱学笃等人,晚年皆应邀到书院讲学。

 据乾隆《东昌府志》、宣统《聊城县志》记载,乾隆三十五年,东昌知府胡德琳购买孙家胡同孙肇兴(清代顺治年间任工部左侍郎)旧宅(今聊城古城状元街西首,聊城市实验小学旧址),历经四载建成启文书院。胡德琳还撰有《启文书院记》以记其事。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启文书院改设为东昌府官立中学堂,后又陆续调整更名为东昌中学校(1912年)、山东省立聊城第四中学校、山东省立聊城第二中学校。

 启文书院经历了多次更名,每一次更名都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的发展,但启文书院传承的文化精神却从未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抗日战争前期,省立聊城二中被改建成聊城政治干部学校,由范筑先将军任校长;抗日战争中后期,曾更名为模范小学,在该校毕业的学生,有很多人成了优秀共产党员和干部。战火硝烟中的琅琅读书声,成为聊城这片土地上自强不息的最强音。1949年5月,启文书院旧址被改办成小学并延续至今。

 在时间的河流里,启文书院虽屡经变迁、不复当年模样,但那份对教育的执着和追求却始终未变,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人才和精英,如著名画家李苦禅,革命烈士金方昌、赵以政,小说《红岩》中华子良的原型韩子栋等。

立足当下重视传承

 回望历史,作为古代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启文书院既是儒家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之地,也是文化教育事业守正创新的见证,堪称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为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近年来越来越多城市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将书院文化精髓融入文化教育中,厚植家国情怀、涵养创新精神。聊城传统文化爱好者们也在思考: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进程中,文化工作者如何参与、如何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作出贡献?

 聊城启文书院兼职副院长、聊城大学教授宁登国介绍,书院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季羡林先生在《中国书院辞典》的序言中,将书院在当今社会的意义总结为六条:可以成为当前教育制度的补充,可以协助解决老年教育问题,可以发挥老专家的作用,可以团结海内外学者,可以宣扬中国文化于海外,可以保存历史资料。如果说,崇文重教是书院的立身之基,“以天下为己任”的治学传统和对修身的永恒追求,则成为书院文化传世千年的密码。

 文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气神。京杭大运河开通以来,聊城文化兴盛了四百多年,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书院的兴起。在清代,聊城陆续建立了一批书院,如阳平书院、启文书院、光岳书院等,启文书院是其中的佼佼者。

 基于上述考虑,聊城市文化界人士刘庆涛等正式发起登记成立启文书院,让这所书院从历史记忆中复活,以更好挖掘本地文化资源,传承弘扬以儒学为基本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因时制宜启迪未来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文化传承需承百代之流,会当日之变,集时代之风云,汲取千年底蕴,唱响文化繁荣“新曲”。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重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审视和反思,书院文化也随之在各地兴起。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书院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深厚的政策土壤。社会各界的关注激活了现代书院,许多传统书院被设为文物保护单位,现代新兴书院不断涌现,并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力量,有力推动了当地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250年弦歌不断,启文书院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是以文化陶冶人、以文化教育人、以文化培养人的宝贵财富。为更好继承书院文化精髓,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聊城启文书院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彰显了书院文化在新时代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和创新性。

 “研究性的书院可以具有千年的影响、万年的影响,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着悠远的影响力。”在聊城启文书院揭牌暨发展座谈会上,全国儒学名家、泰山学者特聘教授颜炳罡以《民办书院,路在何方?》为题,作了书院重建后的首场讲座。他着重围绕开创独树一帜的学脉、建立完善四大功能、办出自己的特色等内容进行了精彩阐述,并结合聊城实际,就深入开展阳明心学北方王门研究、武训精神及其海外传承发展研究,建立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和组建志愿者团队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传统给了我们辉煌的过去,也必将启迪我们创造更加灿烂的未来。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和一种精神的传承,期待聊城以启文书院恢复重建为里程碑,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繁荣和民族进步贡献力量。

 (原载:《聊城晚报》2024年10月10日02版  记者 张颖。版面右下为东昌知府胡德琳撰写的《启文书院记》,载于《东昌府志》《聊城县志》,见附件)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